清晨的阳光洒在张家界的群山之间,薄雾缭绕,仿佛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轻纱。我站在溇水河边,脚边是被雨水冲刷出的细小沟壑,河水缓缓流淌,带着几分浑浊。这是我从小喝着长大的水,如今却不再清澈见底。
“小陈,今天咱们的任务是清理河道附近的垃圾,顺便采样分析水质。”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我回头一看,是李教授,一位年近六十却精神矍铄的生态学专家。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冲锋衣,肩上背着工具包,眼神里透着坚定。
“李教授,这河……还能恢复成小时候的样子吗?”我忍不住问出口,声音有些颤抖。小时候,我和小伙伴们常在这条河里捉鱼、打水漂,河水清凉甘甜。可这几年,塑料瓶、废弃渔网、甚至建筑垃圾都出现在岸边,鱼虾也渐渐少了。
李教授停下脚步,望着河面沉默了几秒,然后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能,只要我们愿意动手。”
我们一行人沿着河岸前行,开始捡拾垃圾。手套刚戴上,一股刺鼻的气味就钻进鼻腔——那是腐烂的塑料和淤泥混合的味道。我不由皱了皱眉,心里一阵难受。曾几何时,这条河是我们村的骄傲,现在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。
“看,这是什么?”同行的小林蹲下身,从石缝中拽出一团缠绕的尼龙绳。“这种东西最危险,鱼一旦被缠住,根本挣脱不了。”她语气里满是心疼。
我点点头,脑海里浮现出去年夏天,我在下游看到一条死鱼,肚子里全是塑料碎片。那一刻,我的心像被狠狠揪了一下。原来我们随手一扔的垃圾,竟会变成生命的绞索。
中午时分,我们在一处树荫下休息。李教授拿出记录本,一边翻看数据,一边对我们说:“上周的水样检测显示,氨氮和总磷超标严重,说明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还在持续。但好消息是,溶解氧有所回升,说明生态系统正在缓慢恢复。”
“那我们做的这些,真的有用吗?”我低声问。
#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#
李教授笑了:“当然有用。每捡起一个瓶子,每清除一米垃圾带,都是在为自然争取时间。生态修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但它始于每一个微小的行动。”
我低头看着自己沾满泥巴的手套,忽然觉得它不再脏,反而像一枚勋章。是啊,我们或许改变不了整个世界,但至少可以守护这一方山水。
下午,我们开始在河岸种植本地水生植物。李教授亲自示范:“种芦苇要浅埋,根系不能折;菖蒲喜欢湿润土壤,得靠近水边。”我小心翼翼地把一株株幼苗放进土里,像是在种下希望。
夕阳西下,整条河岸焕然一新。垃圾清走了,新栽的植物在晚风中轻轻摇曳。我站在河边,望着倒映在水中的晚霞,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平静。
“你看,”李教授站在我身边,“河水已经开始‘呼吸’了。”
我点点头,眼眶有些发热。是啊,这条河没有死去,它只是在等待人们回头看见它受伤的模样。
回程的路上,我回头望了一眼溇水河。暮色中,它静静流淌,仿佛在低语:谢谢你们,记得我。
那一刻,我明白了,环保不是口号,而是一次次弯腰、一次次坚持、一次次对自然的敬畏与回应。而我们的使命,才刚刚开始。
股票配资平台十大排名,杠杆配资公司,配资公司官方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